核心提示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院士制度改革的議題,短短37個字,既呼籲了沸騰而焦灼的民意,亦為院士制度改革提供了明確方向。6月13日,為期五天的兩院院士大會閉幕,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章程》從提名途徑、遴選機制、退出機制三個方面對原章程進行了改進。國情不同,制度也不盡相同,但院士制度的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是一致的,當院士制度因種種原因陷入“羈絆”時,改革勢在必行。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院士制度。
  院士溯源
  院士制度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不斷發展、科技體制化的產物,至今已有約400個春秋。“院士”一詞的出處源遠流長。古希腊哲學家柏拉圖,因景仰為拯救雅典城而犧牲的英雄阿卡德莫斯,於公元前4世紀早期在位於雅典城西北郊的英雄陵園“阿卡德米”開壇授課,形成柏拉圖學派。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後,很多學術團體都因尊崇柏拉圖而將其團體冠名為“阿卡德米”。這個詞便成了“院士”的英語統稱“Academician”的源頭。
  【俄國院士】盛名難掩落差改革求新生歷史悠久的俄羅斯科學院正在經歷一場地震般的改革。俄羅斯科學院由彼得一世於1724年建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級學術機構。俄科學院在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人文領域取得過眾多成果,迄今有18名院士獲得諾貝爾獎。在改革之前,俄科學院擁有9個學部、3個分院、14個地區科研中心,下屬科研院所共計436個。俄科學院院士可領取數額不多的國家補貼,當他們從所任職院所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後,仍繼續擁有院士稱號。然而,近十幾年來,俄羅斯國家投入與科學院體系產出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俄科學院網站的數據顯示,2000年,俄政府預算向民用科研撥款170億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5.5盧布),2014年這一數字達到3660億盧布,但俄羅斯的研究成果在Web of Science這一數據庫記錄的所有成果中僅占2.1%,跌出世界前十。俄羅斯政府於去年6月拉開了科學院改革的大幕,迄今已逾一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把俄六大科研機構中的三個——科學院、醫學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合併為“大科學院”,其財務管理權限將大為削減,其下屬科研院所將與“母體”分離。同時成立俄總理直接管轄的聯邦科研機構管理局,接管脫離的所有院所並管理3家科學院的原有資產和資金。該提案發起人、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對科學院的改革應當讓科研人員專心開展研究,使他們從資產管理和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這樣一個大刀闊斧改革的方案一經出台即震動俄科學界,已於2013年9月由總統普京簽署生效,現正按部就班地落實。
  【美國院士】千人選舉、重榮譽、輕待遇
  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863年3月根據時任總統林肯簽署的法令設立,迄今已有150餘年曆史。國家科學院於1964年設立美國國家工程院,於1970年成立美國醫學研究院,三院均授予院士頭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均由選舉產生,事先沒有申請程序。儘管也有許多非正式提名建議,但只有院士可以正式提名。該科學院每年4月在廣泛和細緻評審後,召開全體院士大會,對候選人進行評選投票,選出最多84名院士,21名外籍院士。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共有約2200名院士和400名不具投票權的外籍院士,總共約500名院士榮獲諾貝爾獎。接受記者採訪的一名美國華裔院士介紹說,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沒有政府撥款,其使命是“在與科學和技術有關的事務上向國家提供獨立和客觀建議”。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家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該機構院士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不獲取個人報酬。另一名美國華裔院士告訴記者,美國的院士不是職位,或“行政待遇”,與其他待遇也不直接掛鉤。上述三院的院士頭銜由當選者終身擁有,他們在院內不會因達到一定年齡而失去“投票權”或“提名權”,否則將被認為是對老年人的歧視,但這一做法與他們從供職單位的工作崗位上退休無關。針對眼下國內“熱議”的中國院士制度改革,受訪的這兩名院士都認為,中國院士制度改革應向“科學”的方向前進,社會輿論在關註的同時要避免炒作渲染,靜觀改革“自然”行進。
  【英國院士】與大師共榮的皇家學會會員
  英國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占得先機,成為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離不開長期以來對科學及科學家的重視和尊重。歷史最悠久的科學院級機構——英國皇家學會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是英國最權威的學術機構,牛頓等著名科學家曾擔任皇家學會會長。諾貝爾獎設立百餘年來,共有80餘名皇家學會會員獲獎。如今的皇家學會共有約1500名會員,其中不乏物理學家霍金、生物化學家保羅·納斯等學界泰斗。因此成為“皇家學會會員”是一種極高榮譽,且為終身榮譽。這一學會本身具有很高的獨立性,不對任何政府部門直接負責,但又與政府關係密切。比如其某些科研活動可以接受政府部門資助,同時就國家科技發展等重大事宜為政府提供咨詢服務。要進入這座英國科學界的“頂級殿堂”可沒那麼容易。在每年約700名候選人中,每名候選人都需至少6名現有會員推薦。學會通常在3月份召開選舉年會,討論新增會員等事宜。根據學會章程,每年最多新增52名會員,新增外籍會員一般不超過10名。不過,“會員”稱號更多地只是一種榮譽,代表了學界對其已有成就的肯定,在經濟上不會獲得更多“優厚待遇”。整個皇家學會的領導機構是理事會,共有21名理事,每年要通過選舉改選其中10名,且所有理事不得連任兩年以上,皇家學會會長的任期不得超過5年。
  【法國院士】只是一種榮譽不享特殊待遇成立於1795年的法國研究院(也稱法蘭西學會)是法國獨具一格、舉足輕重的權威學術機構,有“知識界議會”的美譽。然而,“院士”只是一種榮譽,而非職務,並不享受特殊待遇。法國研究院由法蘭西學院、文史科學院、科學院、美術院、倫理政治科學院五大學院組成。其中歷史最悠久、榮譽級別最高的是法蘭西學院,其院士數量始終保持40人,被尊稱為“不朽者”。法蘭西學院院士候選者不受性別和國籍限制,但需向學院介紹自己的簡歷和學術成果,並按慣例拜訪每一位院士。候選者在提交申請時不得超過75歲。法蘭西學院規定,院士選舉採用秘密投票方式,獲得絕對多數選票的候選者可當選新院士,投票不受總統和政府干涉。“院士”終身榮譽與高齡學者創新能力下降不免存在矛盾。法蘭西科學院率先改革,在2003年將其院士年齡限制由80歲降至75歲,科學院院士在年齡達到75歲後,將會轉為榮譽院士,可繼續參與學術會議,但在新院士選舉時不再擁有投票權,也不再享有院士津貼。其他學院也在考慮進行類似改革。法國研究院院士是終身擁有的榮譽稱號,而非職務,院士不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也沒出差補助,只會得到小額津貼。據法蘭西學院官方網站介紹,“院士”稱號擁有者到一定年齡後,須從任職院所的工作崗位上正常退休。法蘭西科學院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學院對其院士沒有特殊的考評機制。但科學院院士基本都是科研人員,他們在申請科研項目及相關經費時會同普通科研人員一樣接受審核,不會享有任何特殊權利。綜合新華社、新華網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院士制度在他國 觸摸中國院士制度改革的脈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2nfnyp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